今年5月,山東日照機場的通用航空飛行時間達到了2913小時53分鐘,再創歷史新高。自投用以來,山東日照機場始終堅持運輸航空與通用航空“兩翼齊飛”,組建了專門的通航產業部,打造了一站式的低空飛行服務保障平臺。激活通航引擎后,日照機場擁有了更多發展動力。
日照機場的成功經驗對于中小機場的轉型發展具有借鑒意義。中小機場是機場網絡和航線網絡建設的重要節點,也是推動大眾化航空市場發展的基礎和支撐。目前來看,我國中小機場在加速發展的過程中,仍面臨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要深入挖掘現有中小機場潛能,應該加強自身能力建設。顯然,適當發展通用航空不失為一個好方法。讓有條件的中小機場承擔通用航空業務,既能增加我國通用航空的覆蓋面,也進一步增加了中小機場的業務量,同時公共基礎設施和航空資源也能夠得到充分利用。
在運行規模上,中小機場可以選擇與周邊小型通航機場、通航起降點抱團發展,實現通航資源的優化配置、通航網絡的融合發展。以中小機場本身為核心,實現資源共享,構建網絡和結構體系,建立覆蓋面更廣的通航運行網絡。對于本地區的其他小型通航機場、通航起降點來說,中小機場的管理運營和協助也能夠為他們帶來更多的市場和資源。對于在當地運營的通航企業來說,飛行限制少了,選擇余地大了,成本降低了,通航飛行也變得更加方便。通航企業在開展培訓時,不僅可以訓練本場起降科目,也便于安排轉場訓練。
在產業模式上,中小機場還要注意增強自身的創新意識,積極“筑巢引鳳”,在專業服務保障方面打造自身核心競爭力。通用航空與運輸航空保障有極大不同,包括機務維修、空中交通管制等,對于中小機場來說是一門新課題。錘煉專業的保障技能,才能走出發展通航的特色道路。以日照機場成立專門的通航產業部為例,這一舉措不僅展現了其為通航企業提供專業保障的決心,也完善了服務保障流程。
核心競爭力還體現在通航產業方面的廣泛拓展。中小機場可以利用自身在機坪、時刻等方面的資源優勢,承接飛機維修、改裝,新能源飛機研究等項目。宜昌三峽機場就在2016年啟動了三峽航空學院的籌建工作,大力開展培訓產業,還積極拓展維修等業務,致力于構建多元化的通航產業基地。同時,與當地政府積極溝通,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也是中小機場發展通航產業的有效路徑。
目前,多家中小機場正在由單一的機場運營向復合模式轉型。因地制宜去探索,腳踏實地去實施,就會真正點燃通航發展新引擎。(《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評論員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