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期間,宅在家來一場“朋友圈旅行”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看微信公眾號文章,刷朋友圈,玩抖音,已經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社交媒體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渠道,也為航空公司的服務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社交平臺能夠幫助航空公司做哪些事情呢?社交平臺上的交流與互動,無疑能夠拉近航空公司與旅客的距離,增強旅客對航空公司的好感度和熟悉度。同時,社交平臺能夠幫助航空公司發現自身的服務短板并解決問題。在出行過程中的遭遇與感受,旅客常常會選擇社交平臺來表達,有些還會直接向航空公司提出意見和建議。這些真實而具體的反饋,恰恰是航空公司不斷提升自身服務的重要依據。更重要的是,社交平臺還能夠幫助航空公司主動影響目標客戶群體,增強自身的品牌影響力。
因此,航空公司紛紛主動加入這一陣地,展示形象,與旅客溝通感情。分析他們的成功經驗會發現,“吸粉”的關鍵還是在于社交品質。有品質的社交平臺運營才能夠贏得旅客的認可。
一方面,航空公司的社交平臺運營應該以旅客需求為導向,實施差異化戰略。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2019年,最年輕的“90后”已經20歲了,他們正在成為航空公司的重要客戶群,他們在使用微信等社交軟件的環境中成長。顯然,航空公司的客戶群體分類更加精細,有不同需求的旅客關注的熱點自然也不同。航空公司需要先深入了解旅客,針對價格敏感的旅客,可以專門推送優惠活動;針對時間敏感的旅客,則需要提供時間較短的出行方案。2018年,南航開發的社會化媒體客戶服務系統投入使用,通過記錄用戶轉發、收藏、點贊等數據進一步分析并細分用戶。該系統幫助南航在微信公眾號上進行精準推送。
同樣重要的還有社交平臺的差異化。不同平臺使用同樣的內容,很難增強社交平臺的使用黏度。航空公司在運營的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社交平臺的特點進行創作和規劃,選擇合適的媒介發布合適的信息。在航空公司的實踐中,微博更具有媒體優勢,而微信更具有社交優勢。減少重復,發揮所長才是其中關鍵。
另一方面,航空公司運營社交平臺的理念,應該超越“銷售”的概念,努力在社交平臺上為旅客提供有用的信息和豐富的內容,在旅客與航空公司之間建立起真正的友誼。社交平臺的運營也講究“內容為王”,好的內容才能吸引人們的關注,讓人受益的內容才能吸引客戶持續關注。同時,做好社交平臺的運營,航空公司還應該有“讓利”的理念。在這方面,荷蘭皇家航空公司、亞航等嘗試著推出了讓人驚喜的優惠活動,在“讓利”中“獲利”,為社交平臺的客戶提供更多的延伸服務。
透過社交平臺有品質的運營,旅客能夠感受到航空公司背后所涵養的企業文化。與旅客平等對話、真誠交流,社交平臺就能夠帶來更大價值。(《中國民航報》評論員 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