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氣象服務是守護“云端天路”的第一道防線,尤其對于高高原機場,精準的氣象預報與高效的服務保障直接關系到航班運行安全、旅客出行體驗乃至區域航空網絡的穩定。
作為我國的高高原機場(海拔2438米及以上),青海機場公司德令哈機場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氣候條件堪稱“空中禁區”的典型代表——局地天氣突發驟變如同“家常便飯”,夏季強雷暴、低空風切變等極端天氣常伴隨冰雹突襲,冬季強降雪、大風沙塵天氣可在數小時內導致跑道關閉,疊加高原空氣稀薄對飛機升力、發動機推力的顯著影響,氣象因素已成為制約機場安全運行與航班準點率的核心瓶頸。
更嚴峻的是,機場曾長期面臨探測設施不足、專業人才隊伍年輕化、技術支撐薄弱等多重挑戰,如何突破氣象服務瓶頸成為保障航空安全的必然選擇。為此,德令哈機場“人、機、環、管”四維協同,通過機制革新與技術升級構建全鏈條氣象保障體系,深入探索高高原機場氣象服務。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判”
以往氣象服務中存在的會商流程松散、復盤總結缺失、預警信息滯后等問題,曾導致機場在復雜天氣面前屢屢陷入被動。德令哈機場以機制重構為突破口,搭建起“會商-預警-復盤”全鏈條管理體系,推動服務模式根本性轉變。
針對高高原天氣類型多樣、致災性強的特點,機場創新建立“雪域風云會”特色會商模式,打破傳統氣象服務的部門壁壘。此舉并非簡單的信息通報,而是針對雷暴、強降雪、沙塵等不同災害天氣制定差異化會商流程——雷暴天氣時強化與空管、航空公司的實時聯動,重點研判風切變發生概率與移動路徑;降雪天氣則聯合場務、除冰雪等部門,提前測算積雪厚度與結冰風險。通過明確各部門在會商中的職責清單與響應時限,極端天氣下的協同處置效率大幅提升——從“各自為戰”轉變到“攥指成拳”。
為形成持續改進的良性循環,機場建立常態化復盤機制,每次復雜天氣過程后,氣象團隊都會聯合運行指揮、飛行區管理等部門,對照航班運行數據、設備監測記錄,對預報精度、預警時效、處置流程進行全維度回溯。通過復盤優化,機場針對冬季強降雪的預警提前量從原來的2小時延長至4小時,為除冰雪作業預留了充足時間,有效減少了跑道關閉頻次。這種“實踐-總結-提升”的閉環管理,讓氣象服務的規范性與科學性不斷升級。
智慧賦能技術升級
氣象服務的精準度,根本上依賴于探測設備的“感知力”與數據資源的“整合力”。針對此前氣象探測設備單一、數據支撐薄弱的問題,德令哈機場采取“設備優化+資源整合”雙路徑策略,用技術升級破解高高原氣象觀測難題。
目前機場完成了氣象自動觀測系統的全面迭代,不僅對跑道視程探測儀、云高儀等核心設備進行定期校準與維護,更通過軟件升級實現了氣象數據的分鐘級采集與自動糾錯——此前因高原低溫導致的風傳感器結冰問題,通過加裝智能加熱裝置與數據補償算法徹底解決,使風速風向數據準確率提升至98%。同時,機場引入便攜式氣象站布設于跑道周邊關鍵區域,構建起立體觀測網絡,有效捕捉局地小氣候的細微變化,為短時臨近預報提供了精準數據支撐。
同時機場與海西州氣象局簽訂深度合作協議,構建“機場+地方氣象”數據共享體系,引入地方氣象部門的雷達監測數據、衛星云圖資料與數值預報產品,填補了機場在區域天氣系統研判上的信息盲區。借鑒新疆空管局氣象中心“數據融合賦能預報”的經驗,機場聯合技術廠家挖掘氣象系統軟件潛力,開發出適用于高高原的天氣可視化模塊,將復雜的氣象報文轉化為直觀的動態圖表與預警紅綠燈提示,讓管制員、航班簽派員能快速獲取關鍵信息,決策效率顯著提升。
人才培育打造專業保障團隊
技術人員深知,設備再先進,也需人來駕馭。氣象人才隊伍的專業能力直接決定服務保障的最終效果。針對氣象人員年輕化、技術薄弱、人才短缺的問題,德令哈機場構建“培訓+實踐+激勵”三維培養體系,著力打造一支懂技術、善實戰的專業化團隊。結合高高原天氣特點編制專項案例庫,收錄了近五年雷暴、風切變、強降雪等典型天氣過程的處置經驗。通過“老帶新”手把手教學、模擬極端天氣開展預報演練等方式,讓年輕員工快速積累實戰經驗。為強化技能提升,機場執行嚴格的周考核、月模擬制度與晚自習學習機制,確保全員持照率保持100%,核心崗位人員均能獨立處置復雜天氣。
并且實行“動態機動崗+核心固定崗”排班模式,根據天氣預警等級靈活調整人員配置——預警升級時,機動崗人員立即補位,形成“多人盯守、交叉校驗”的工作格局,有效降低了錯忘漏事件發生率。同時,機場鼓勵員工開展技術攻關,在便攜氣象站供電優化、高原氣壓對比分析等課題上取得突破,多篇研究論文獲民航西北管理局認可,實現了實踐能力與科研水平的同步提升。
品牌引領的高高原機場“德令哈方案”
以機制、技術、人才的協同提升為基礎,德令哈機場著力打造高原氣象服務品牌,將“雪域風云會”從會商模式升級為涵蓋精準預報、高效響應、優質服務的一體化保障體系,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高原支線機場氣象保障經驗。
該體系通過標準化流程與專業化技術實現全鏈條服務,結合四級預警機制與復盤優化,使氣象預報準確率提升15%,極端天氣警報效能增強30%,為航班調整、應急處置預留了更長緩沖時間。數據顯示,實施以來機場因天氣原因導致的航班返航備降率下降8%,航班正常率顯著提升。
憑借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氣象服務模式,德令哈機場的“雪域風云會”品牌榮獲青海省創新方法大賽優勝獎,其構建的“人機環管”四維提升路徑,已通過行業交流推廣至青海、西藏等地的多家高高原機場,為同類機場破解氣象保障難題提供了寶貴借鑒。
實踐證明,德令哈機場持續聚焦高高原天氣特性的孜孜以求,造就“人機環管”各維度深化建設——進一步健全氣象會商與預警動態調整機制,迭代升級復雜天氣保障方案;持續推進氣象觀測設備智能化升級,深化與地方氣象部門的科研合作;加大人才培養與引進力度,強化技術攻關能力,守護雪域高原“空中金橋”的安全與暢通。(《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路濘 通訊員郭安、牟緒紅)(編輯:陳虹瑩 校對:許浩存 審核: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