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一架無人機擾亂了德國法蘭克福機場的平靜,導致這座繁忙機場的空中交通中斷了30分鐘。在過去的一年中,德國飛行員報告看到無人機的事件數量幾乎增長了一倍,達到了158起。
與此同時,在航拍、農業、救援、監測等領域,無人機已經得到了較為普遍的應用,近兩年更是走進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成為眾多飛行、攝影愛好者的新裝備。一方面是無人機“黑飛”現象時有發生,一方面是社會公眾和經濟社會發展對無人機的巨大需求。面對這一看似矛盾的情況,筆者認為,做好無人機監控,支持無人機有序發展,宜疏不宜堵。
為無人機“飛手”提供更清晰的邊界意識,讓想玩的“飛手”有序飛行。在邊界清晰、指示明確的道路上,車輛往往行駛得更加安全有序。因此,相關政策應通過最廣泛的渠道及時告知無人機制造商、銷售商和購買者,什么類型的無人機,能夠在什么區域飛行,高度是多少等。無人機廠商和擁有者應該將無人機合法飛行區域與APP內的地圖相融合,主動了解,防止“越線”。
為無人機“飛手”創造更實惠的環境,讓工作的“無人機”主動遵守秩序,實現更好發展。就像出租車司機因為利益考量,會嚴格主動遵守道路交通規則一樣,照章駕駛是無人機“飛手”端穩“飯碗”、推動企業健康發展的主動選擇。以噴灑農藥的無人機公司為例,由于農業市場旺盛的需求,近幾年,“干農活”的無人機企業創造了很多的收益,為從業者帶來了穩定的就業和收入。因此,作為從業者,伴隨著行業的日益規范壯大,企業發展的欣欣向榮,自然就更加嚴格照章駕駛。
為無人機產業提供更多機會,進一步鼓勵無人機領域的技術創新。快速發展的無人機技術和未來廣闊的市場讓無人機廠商及研發人員清楚地認識到技術的重要性,越來越大的市場需求引導無人機研發生產商、相關院校和個人投入資源及精力在無人機產業進行創新創造,特別是在核心專利方面。市場機遇難得,相關企業也應加強專利申請、布局和應用,積極尋求在國外進行專利申請、布局以拓展自己的市場,將為未來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同時,無人機企業與相關院校還應積極組織研討交流會、嘉年華等活動,讓無人機不同領域充分交流、融合,互通有無,讓社會公眾了解無人機產業,為無人機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評論員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