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在某航空公司的國際航班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一名女性旅客因在免稅店購物,錯過了航班起飛時間,其母親居然堵住艙門試圖阻止飛機起飛。經過一番勸說,他們自愿終止了行程,但該航班還是延誤了30分鐘。
從向飛機發動機拋撒硬幣到堵住艙門阻止起飛,危害航空安全的行為時有發生。這既是侵害他人權益的道德問題,也是擾亂公共秩序的安全問題。維護乘機秩序、保障旅客權益是航空公司、機場與廣大旅客的共同訴求,這是毋庸置疑的。需要思考的問題是,為什么有了前車之鑒,愿意“以身試法”的旅客依然會出現。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究竟應該如何來維護乘機規則?
增強旅客的公共規則意識和法治觀念,讓旅客對乘機規則有敬畏感,是必要前提。在民航不斷增加的旅客數量面前,乘機知識和法規的普及力度顯然還不夠大。在機場內,乘機記錄良好的常旅客有權“刷臉”一秒過安檢;而名列民航“黑名單”的旅客,則面臨著在一定期限內不能坐飛機的“懲罰”。如果民航單位能夠加大宣傳力度,讓這樣的認識深入人心,相信大多數旅客都希望自己成為“正面典型”。
應該看到,目前機場和航空公司所播放的安全提示視頻中,缺乏針對此類不文明行為的內容。有哪些不文明行為會威脅航空安全,可能產生什么樣的后果,應該通過不同的渠道來告知廣大旅客。像此次艙門被阻擋的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在機場大巴、候機樓和客艙內播放包含這樣內容的宣傳片,才能真正發揮作用,讓廣大普通旅客面對這類情況時“心中有數”。
不遵守規則就要付出“代價”,是督促旅客遵守規則的重要動力。如果違反規則的“代價”不高,有時候還可能變成糊涂賬,對旅客就沒有警示作用。民航現行的法律法規中,對這些行為都有明確規定。在面對這些行為時,民航的工作人員底氣要足,腰桿要硬,現場處置要果斷。當然,如何有理、有力地說服旅客,及時制止這種行為,確實是一門功課。
要學好這門功課,一要有擔當,二要有規范。威脅航空安全的違法行為不能姑息,這不是可以商量的事情。如果對于類似擋住艙門“等人”的行為“禮讓”,同航班大多數旅客的權益就得不到維護。規則不能讓步,但是如果方式不對,則容易引發副作用。在規范方面,航空公司和機場應該進行專門培訓,整理一些“教科書式”的案例,讓一線服務人員在面對這類旅客時,既敢管又會管。面對旅客的“無理”,“規范的堅決”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方法得當,流程標準,行業規則在旅客心目中就有了權威。
無論技術怎樣進步、行業如何發展,規則都是“基礎設施”。用實際行動捍衛規則,才能實現有質量的發展。(《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評論員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