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關系到環境污染治理和資源回收再利用,是我國社會文明水平和民眾環保意識的一個重要體現。民航業是綠色發展理念的堅定踐行者和展示者,當主動作為,順應新趨勢,引領新風尚。
垃圾分類勢在必行,客艙是一個重要的踐行空間。相關數據表明,平均每位旅客每次飛行會產生1.4公斤航空垃圾,垃圾的種類亦呈多樣化。垃圾分類不僅可以保護環境,還能夠減少垃圾處理流程,節省一定的人力成本和運營成本。航空公司不僅應當成為垃圾分類的踐行者,更應當成為引領者,充分利用好客艙這一高效的宣傳平臺,多舉措培養旅客垃圾分類的好習慣,讓綠色環保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在客艙中實行垃圾分類,首先需要航空公司根據垃圾管理條例和航空垃圾的特點及處理流程,出臺相關的分類指南供乘務組使用。在原本的垃圾處置中,乘務組只需將垃圾集中即可,進一步的分類處理工作由地面部門進行。如果在前續環節能夠盡可能地進行準確分類,后續處置的垃圾量將會減少。總部位于上海的東航每天會在浦東和虹橋兩座機場卸下約30噸垃圾。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后,東航便在回程抵滬的航線上開始實施垃圾分類。客艙中的垃圾由乘務員完成初步分裝,客艙完成清潔工作后,垃圾車進行干濕垃圾分類收運,將機上干濕垃圾分槽卸料,分類運出停機坪。由于航空垃圾主要成分是有機物,可回收性高,初步的分裝事實上能帶來十分可觀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對于機組來說,垃圾分類并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飛機空間狹小,空中服務時間緊,乘務員要完成垃圾分類任務需克服諸多困難。因此,要對乘務員進行相關培訓,并根據需求配備工具,確保乘務員能夠準確、高效地完成垃圾分類工作。
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在上海率先實行后,市民的態度漸漸從“嫌麻煩”變為“我愿意”,這說明垃圾分類重在習慣養成。近來,有一段導游帶領全車旅客背誦垃圾分類口訣的視頻引起關注,旅行社以旅游大巴作為垃圾分類知識的宣講車,利用游客們在大巴車上的時間,以旅途常見的礦泉水瓶、水果皮等垃圾為例,通過問答形式與旅客互動普及垃圾分類知識。這啟發航空公司也可以組織開展與垃圾分類相關的機上主題活動,普及分類理念,讓旅客養成分類習慣。機上主題活動只是宣傳方式之一,總部同樣位于上海的春秋航空還通過微博、機上雜志等多種渠道積極倡導垃圾分類。
推行垃圾分類,關鍵是讓全社會人人動手,航空公司當以客艙為陣地,以身作則,持續宣傳,號召更多人行動起來。(《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評論員劉韶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