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智慧機場”“智慧空管”為重點,相關業態的發展模式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局方也與時俱進、順勢而為,主動建設、搶先發展,以“智慧監管”監管“智慧民航”。但智慧監管不是單一系統、獨立項目的簡單“相加”,而是與多系統交叉、相互影響和促進的深度“相融”。因此,理想化的智慧監管建設規劃應該是由上而下的。但是,內在邏輯決定了智慧監管很難先繪制一張施工圖,然后照圖推進。智慧監管建設只能自下而上,按照現實需求,分條塊、分輕重、分緩急,構建各個地區、各個專業的智慧子系統。
目前,民航智慧監管建設工作正是如此推進的。此模式既存在資源短缺和浪費并存的問題,也不符合共享協同的發展理念和網絡技術發展的要求。由此建成的信息系統無法形成大數據,更談不上智慧。當前迫在眉睫的是要盡快升級優化系統,運用“加減乘除”法,讓監管平臺更“智慧”,實現在大平臺上優化大系統,依托大系統形成大數據,運用大數據實現精準監管。
數據做加法,充實“大數據池”。數據,是監管的戰略資源。誰擁有了大數據并具備分析利用大數據的能力,誰就獲得了監管主動權。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數據的價值,進一步充實監管大數據資源池。一方面,要強化對一線監管數據的收集,通過完善數據分類、識別系統,持續將最基層、最基礎的零星、碎片數據準確及時地匯聚;另一方面,要打破業務模塊、單位部門、管轄區域以及平臺之間的藩籬、隔閡,努力實現各級監管部門之間、監管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監管部門與運行單位之間的條塊數據準確及時匯聚。這樣的數據才是全面、準確的“語言”,方能保證下一步的“思考”的系統、長遠,保證智慧監管不走偏、少繞路。
流程做減法,減少重復勞作。對智慧監管的運用,要靠監察員的共同努力,特別是對于一線監察員而言,數據的采集、基礎分析、“智慧”運用等工作都必須依靠他們來完成。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在全面為基層員工減輕工作負荷的大背景下,智慧監管建設更應該以高效、集成為目的,優化現有流程,大刀闊斧做減法,能刪減的刪減,能統一的統一,減少一線監察員重復錄入、重復統計、重復分解、重復梳理等重復勞作,讓一線監察員從應對各種流程、應付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增強其對智慧監管建設的認同度、獲得感,凝聚更多心力。
融合做乘法,連接“信息孤島”。數據共享久推難通,平臺融合互通是瓶頸。當前,按照民航局的統一部署和要求,系統上下、條線之間、部門之間的現有平臺融合已被提上議事日程,如在民航監管執法系統全面鋪開的同時,飛行標準監督管理系統、機場安全監管系統與之接駁融合工作也在穩步推進。但從根本上解決系統“信息孤島”的問題,關鍵是建立與民航智慧監管有關的標準體系。信息孤島,猶如火車在寬度各不相同的鐵軌上運行,只有鐵軌寬度統一才能從根本上避免事故發生。因此,民航應盡快啟動相應標準體系的建立工作,以剛柔并濟的方式,探索設置必選項和可選項,對與智慧監管相關系統建設的功能規范、技術規范、管理規范、效果指標等進行界定,從而統籌指導、規范新系統的建設以及舊系統的更新換代,并逐步趨同。
運維做除法,建立“監管云”。隨著云計算技術的成熟,可以通過搭建安全可靠的監管云平臺,加強對基礎設施集約建設、統一管理,降低運維等行政成本。從內部小視野看,硬件網絡等投入使用云產品,可以減少人員投入及降低硬件成本,從而提高硬件彈性使用率,增強系統安全性和穩定性;同時,得益于云產品自身較高的開發效能,人力資源、辦公自動化、電子郵箱等非核心系統使用云產品,更新迭代速度快,可以提高用戶對系統的整體滿意度。從外部大視角看,得益于云產品的公共性、開放性,各行業監管云平臺的構建均基于云產品本身相對一致的網絡建設及邏輯思維,為下一步不同行業云平臺的系統整合和數據共享奠定了物理基礎。
當前,民航智慧監管建設正處于從網絡化向智能化推進的關鍵階段。平臺作為建設的基礎,應認真落實《“十三五”國家政務信息化工程建設規劃》有關要求,提前建設,提前優化,方能滿足智慧監管工作需要,從而有效應對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運用給現代化國家管理和社會治理提出的全新課題。 (萬珂 作者單位:民航桂林監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