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路濘 報道:當“意念”成為操控無人機的“無形之手”,當腦電波轉化為精準的飛行指令,中國在無人機產業的技術探索又一次站上了全球前沿。在西安兵器基地先進概念驗證中心,融合腦機接口與人工智能的創新技術,不僅實現了“意念所至,飛行所達”的科幻場景,更標志著我國無人機控制技術從“信號解碼”向“意圖交互”的跨越式突破,為全球無人機產業發展提供了“中國樣本”。
充滿未來感的科研空間,AR/VR設備、運動想象算法、腦控交互系統等前沿技術元素隨處可見。佩戴輕便的腦電帽,使用者無需手動操作,只需集中注意力在腦海中構建無人機飛行軌跡,腦機接口裝置便能通過非侵入式柔性電極,精準捕捉運動皮層的腦電信號變化。結合自主研發的多模態自適應算法,信號在1秒內即可完成解碼,轉化為上升、下降、翻轉、編隊飛行等控制指令,準確率高達90%以上。來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學生現場演示時,僅憑“意念”便讓無人機完成了一系列復雜動作,流暢的人機協同操作,直觀展現中國科技的硬核實力。
“這項技術的突破,不僅在于‘意念控制’的實現,更在于解決了實用性與穩定性的核心難題。” 西安兵器工業科技產業開發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光電工程學院副院長秦翰林揭開了技術背后的創新邏輯。團隊突破抗干擾、低延遲等多項關鍵技術,不僅實現了單架無人機控制,更完成了多機編隊協同飛行的跨越。為避免操作者注意力分散導致的失控風險,研發團隊創新性地引入人工智能與腦機接口協同機制,讓系統在“意念控制” 的基礎上具備自主調節能力,大幅提升了技術的實際應用價值。
從“腦機接口”到“腦機交互”,背后是技術維度的全面升級。專業領域里,腦機接口僅能建立大腦與外部設備的“單向通信”,而腦機交互則實現了大腦中樞、外周神經與肢體的“多模態神經系統閉環協同控制”。目前,團隊正加速技術優化,短期內將實現無需電子屏幕輔助,僅靠輕便腦電帽就能在戶外復雜場景中完成高效人機交互,這一突破將進一步拓展腦控技術在無人機領域的應用邊界,為農業植保、應急救援、低空物流等場景提供更靈活的解決方案。
作為推動技術落地的“創新樞紐”,西安兵器基地先進概念驗證中心承擔著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市場產品的關鍵角色。該中心由北方投資公司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聯合共建,2024 年成功獲得省級認定,配備了4萬余平方米的孵化空間,聚焦輔助駕駛、低空探測、偽裝識別、腦機 / 肌機接口等前沿領域,開展原理驗證、場景驗證、商業前景驗證等全鏈條服務,讓科技成果真正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在全球科技創新競爭中,大量實驗室成果因缺乏轉化橋梁難以落地,而概念驗證中心正是要打通這一關鍵堵點。中心運行以來,深度融入陜西秦創原驅動平臺,充分發揮西安兵器基地的產業資源優勢,構建起“基地+企業+高校”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模式,多項技術正向企業推廣驗證,其中腦控無人機系統已展現出廣闊的商業化前景。
中心的實驗室里,除了腦控無人機,智能無人狗三維建圖、超高速光計算模組等“黑科技”同樣令人矚目,科幻照進現實。中心將在機制創新、平臺運行、項目驗證及成果轉化方面深化共享共建,持續推動科技成果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化,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為中國無人機產業保持領先地位、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從技術突破到產業落地,從單點創新到系統協同,西安兵器基地先進概念驗證中心的實踐,不僅彰顯了中國在無人機領域的技術硬實力,更構建起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體系。在全球無人機產業加速發展的當下,我國正以“腦控交互”等前沿技術為引領,書寫著人機協同的全新篇章,為世界科技進步貢獻更多“中國智慧”。(編輯:李佳洹 校對:許浩存 審核: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