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路濘 報道:當無人載荷驗證平臺的航跡在陜西渭南大荔機場上空劃出弧線,平穩降落在跑道上,這項承載著民航科研使命的關鍵任務順利迎來節點。隨著“任務結束”的指令傳來,無人載荷驗證平臺第25架次飛行圓滿完成,其試飛工作全面收官。

(中航工業集團一飛院供圖)
這不僅是一個平臺的成功,更是一支科研團隊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生動寫照。無人載荷驗證平臺的誕生,并非偶然。它源于民航基金課題的研究需求,核心使命直指無人機領域的關鍵技術瓶頸——對無人機結構載荷分析方法進行試飛測載驗證,為無人機結構載荷優化設計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數據支撐。
在無人機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結構載荷設計直接關系到無人機的安全性、穩定性與經濟性,該平臺的出現,無疑為相關科研工作搭建了重要的實踐橋梁。
該平臺以中航工業集團一飛院自主研制的“小鷹”100超輕型多用途飛機為基礎,這一選擇為平臺的可靠性奠定了堅實根基。“小鷹”100已取得適航認證,其氣動性能、動力系統與燃油系統經過了市場與實踐的雙重檢驗。設計團隊在保留飛機原氣動外形、動力裝置與燃油系統核心優勢的前提下,圍繞“無人化”與“載荷驗證”兩大核心目標,對飛機進行了系統性的結構更改和無人化改裝,最終打造出這款全新的無人載荷驗證平臺,實現了從有人機到專用科研無人機的跨越。
結構設計上,無人載荷驗證平臺展現出鮮明的創新特色。其機身主體采用桁架結構,這一設計并非簡單沿用傳統,而是經過反復論證后的最優選擇。桁架結構賦予平臺多重優勢:一方面,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使得平臺在科研投入上更具性價比;另一方面,有效減輕了機身重量,為提升有效載荷能力創造了條件。同時,桁架結構還具備改裝方便、易于拆裝維護的特點,無論是后續更換不同試驗設備,還是日常的檢修保養,都能大幅提升效率,為平臺長期服務科研提供了便利。
控制系統是無人平臺的“大腦”,直接決定其飛行性能與安全水平。無人載荷驗證平臺采用市場成熟的飛控系統,集成了自主起降、自動飛行與人工遠程遙控等多種功能。自主起降功能無需人工干預,可精準完成從起飛到著陸的全流程動作;自動飛行模式能按照預設航線穩定飛行,確保試驗數據的準確性;而人工遠程遙控則作為兜底保障,在特殊情況下,操作人員可通過遠程操控及時調整飛行狀態,極大提升了系統的穩定性與適應性,為各類試飛任務的安全開展保駕護航。
載荷能力是衡量該平臺核心性能的關鍵指標,而其表現堪稱優異——平臺機身中部設有載重貨箱,最大起飛重量達345千克,有效載重卻高達150千克,有效載荷系數超過43%——這一數據遠超大部分現有機型,展現出卓越的載荷承載能力。更值得關注的是,平臺還具備空投功能,可空投重量達130千克的空投箱,這不僅滿足了當前結構載荷驗證的需求,更為未來在物資投送、空中試驗等領域的應用拓展了廣闊空間。
成果的背后,則體現了設計團隊的堅韌與拼勁。項目啟動團隊便面臨著三重嚴峻考驗:飛機改動量大,涉及結構、控制等多個系統的重新設計與集成;課題周期緊張,科研任務的時效性要求極高;人力資源不足,核心成員需身兼數職,承擔多重工作壓力。然而,困難并未阻擋團隊前進的步伐,大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攻堅克難。
為了搶占科研先機,從項目啟動到第一架機完成設計、改裝與制造,僅用了不到5個月的時間。在完成整機制造后,團隊又馬不停蹄地在4-5月密集開展機上地面試驗和30個架次的高中低速滑行試驗。每一次試驗后都會第一時間對數據進行分析,快速迭代解決發現的問題,優化設計方案,為后續的飛行試驗筑牢了堅實基礎,用極致的效率詮釋了科研人的擔當。
6月4日的大荔機場,伴隨著發動機的轟鳴聲,無人載荷驗證平臺緩緩加速,最終成功沖上藍天,順利完成首飛。為了讓平臺達到最佳飛行狀態,團隊緊接著開展了4個架次的調整試飛。他們針對全機重心、舵面操縱參數、降落下沉速度等關鍵指標進行反復測試與優化,每一個參數的調整都經過精密計算與多次驗證,最終實現了平臺空中飛行穩定、起降姿態良好的目標,為后續試驗飛行掃清了障礙。
6月19日清晨5時,三輛載著團隊成員的轎車已抵達大荔通用機場大門前。保衛室的門衛大叔感慨:你們一飛院的人太拼了,昨天半夜才回去呀。回答樸素堅定:好天氣不等人啊!
從首飛到完成全部預定飛行任務,短短不到80天的時間里,團隊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他們先后高質量完成1架次首飛、4架次調整飛行、7架次性能試飛、7架次測載飛行、6架次大載重飛行,共計25個架次的飛行任務。每一個架次的背后,都是一次對技術的檢驗與突破;每一組數據的積累,都為無人機結構載荷研究增添了寶貴的實踐依據。并同步開展了配套工作的完善與人才培養。他們牽頭梳理并完善了平臺的操作程序與檢查單,形成了標準化的作業規范,為后續平臺的使用與推廣提供了清晰指引;同時,完成了院內試飛員、指揮員等關鍵崗位人員的能力培養,為航空科研事業儲備了專業人才力量。
無人載荷驗證平臺的試飛任務雖已結束,但它的使命才剛剛開啟新的篇章。未來,它將承擔起雙重重要角色:一方面,作為一飛院的無人機飛行員訓練機,為培養專業無人機操控人才提供真實、可靠的訓練載體;另一方面,憑借其改裝簡單、不易墜毀的獨特優勢,成為低成本空中試驗平臺,可廣泛應用于航空新材料測試、新設備驗證等科研場景,持續為航空科研事業注入新動能。成功是技術創新的勝利,更是團隊精神的彰顯。航空科研工作者用行動證明,只要心懷熱愛、勇于擔當,就能在航空科研的道路上不斷進取,為我國航空事業的發展聚力突破。(編輯:李佳洹 校對:許浩存 審核: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