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廣州白云國際機場T3航站樓(下稱“T3航站樓”)和第五跑道正式投運。從2004年白云機場轉場時的“乘勢而上”到如今“五條跑道+三座航站樓”的“展翅高飛”,白云機場的每一次升級迭代,不僅是自身能級的躍升,更是打造全方位門戶復合型國際航空樞紐的實力彰顯,為新時代新征程譜寫交通強國建設民航篇章貢獻重要力量。

它是“花城”廣州的新地標:“羊城花冠”的造型里,藏著嶺南山水的意蘊。它是中國民航的新樣板:數字孿生、BIM智能建造,定義新一代航站樓的模樣。它更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新引擎:匯聚航空、公路、鐵路(城軌)等多種交通工具,天空、地面聯結成一個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體系,助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推動廣東、廣州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地位提升,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樞紐能級躍升
中國民航首個五條商用跑道運行的機場
“過去是城市的機場,如今是機場的城市。”正是今日白云機場的生動寫照。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建設世界級機場群,白云機場以T3航站樓投運為支點,為這幅“世界級機場群圖景”補上了關鍵拼圖,撬動著粵港澳大灣區全球資源配置的能力躍升。

作為國家定位的三大全方位門戶復合型國際航空樞紐之一,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優勢,白云機場樞紐能級持續躍升:2020年-2023年連續四年旅客量全國第一、貨郵量全國第二,2020年客流量問鼎全球首位;2024年躋身全球十大最繁忙機場,貨郵量位居全球第九;白云機場通航點240余個,超160條國際(地區)航線通達,“經廣州 飛全球”已成國際民航客貨運的新常態。
T3航站樓和第五跑道投運標志著白云機場正式邁入“3.0時代”,成為中國民航首個五條商用跑道運行的機場,近期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1.2億人次,貨郵吞吐量380萬噸使用需求,終端容量更可承載1.4億人次旅客、600萬噸貨郵,客貨規模均位居世界前列。

這座國際航空樞紐已然成為聯動大灣區的“交通網絡核心”。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完成后,T3綜合交通中心將成為集航空、公路、鐵路(城軌)為一體的多方式聯運的交通綜合體,軌道總規模達到6臺14線,并在負二層設置行李托運,軌道交通出港旅客同層值機及交運行李,高效實現空鐵聯運。根據《廣州市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2023-2035年)》,白云機場將引入6條高鐵、5條城際、2條地鐵、2條高速,軌道交通分擔率全球領先,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的樣板。白云機場通過軌道與大灣區主要機場互聯互通,形成“軌道上的機場群”,讓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功能協同”更加強大,為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文化綜合體
打造中國機場航站樓新范式
機場不應只是“出發和抵達的過渡空間”,更應是“可感知、有溫度的文化空間”。白云機場T3航站樓,正以“中國風、嶺南味、國際范、時代感”的融合設計,傳遞著“品質、品位、品牌”,打造中國民航航站樓的新范式。

從花形雨篷步入T3航站樓,“花開穗滿”畫卷即刻鋪展,“稻穗”形天窗濾過柔和陽光灑在全國首創的“花瓣”值機島上,木紋吊頂、木質底色標識牌與綠植相映。白云機場T3航站樓將廣東“強、能、美、好”形象藏進細節,融入每一處體驗。T3之美,美在造型。航站樓建筑造型以“花”為設計主題,融入“云山珠水”“花城”廣州特點,建筑造型如鮮花盛放形成“羊城花冠”建筑意象,成為廣州城市門戶形象的地標性建筑;花瓣型建筑檐口、花瓣型張拉膜雨棚、灣區廣場的花瓣島、“花”形值機島、“花”形白色線條、“青花”圖案羊毛地毯,給旅客留下處處花開、處處驚艷的印象。T3之美,美在結構。值機大廳以三排花冠柱大跨鋼結構支撐主樓屋蓋鋼結構,3.3萬平方米的無柱大廳氣勢恢弘。T3之美,美在色調。作為全國首座暖色調大型機場航站樓,T3航站樓采用別具一格的暖色調設計,開創中國航站樓新時代特色風格,營造舒適溫暖的空間氛圍,讓旅客感受到航站樓不一樣的溫度。T3之美,美在設施。首次打造國內機場航站樓旗艦洗手間,“桃花”“星海探索”兩個主題洗手間各具特色,建立航站樓洗手間文化,將洗手間也變成藝術品,更好滿足旅客美好出行需求;門斗屏、球型屏、花瓣屏、旋轉屏、戶外弧面、島尾荷花屏等共同組成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大屏體系。T3之美,美在藝術。航站樓率先構建國內機場首個大型公共藝術系統,以“藝術芯引擎·啟航新中軸”為核心理念,邀請多位國際名家參與創作,9件精心打造的公共藝術品裝置相互呼應,共同構成T3航站樓層次豐富的公共藝術生態。T3之美,美在細節。從木紋天花板到暖色地毯,從智慧衛生間系統到大型兒童游樂設施,從配置特色座椅到設置過夜旅客、航延旅客休息區,從旅客停留等候區域如值機、登機區域鋪設地毯到沿旅客動線關鍵節點創新設置多功能寵物衛生間,塑造更具包容性的航站樓服務。T3之美,美在體驗。量身定做H、X構型融合體,具有運行效率高、大機位多、旅客平均步行距離短、國際國內換乘便捷等優點,國內旅客平均步行距離不超過470m,國際旅客平均步行距離不超過460m。

這里不僅是高顏值的航站樓,更是高品質、深內涵的文化目的地。全國首創全景航空觀景平臺和瞭望塔,既可俯瞰機場全景,又能近距離欣賞飛機起降;國內航站樓最大空側原生態花園,以花園為載體,傳遞對生命的禮贊,實現嶺南文化的國際傳播;國內首個設立植物園的航站樓,匯聚多個大洲具有代表性的珍稀植物,東花園已成為華南植物園科普宣教點之一;國內首個建設古樹公園的機場,結合征拆需要、古樹遷移和公共區空間營造打造首個古樹公園,20余株古樹靜靜扎根,200余年樹齡的榕樹依舊枝繁葉茂,促進古樹名木與城鄉基礎設施和諧共存,留住綠美廣東鄉愁記憶;航站樓內的特色商業街將嶺南傳統騎樓建筑形式與現代機場商業功能有機結合,為旅客打造一處充滿人文溫度、兼具文化體驗與舒適消費的特色空間。
白云機場T3航站樓用一個個體驗場景證明,機場不只是交通樞紐,更是傳遞城市文化記憶的溫暖場所和文化綜合體。旅客帶走的不只是機票,還有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創新、包容的人文魅力。

智慧綠色標桿
定義未來機場發展新方向
2025年9月24日,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斬獲building SMART open BIM國際大獎——這是中國民航機場建設工程首次獲此殊榮,標志著廣東機場集團在智能建造與數字化轉型領域的“智慧基因”得到國際認可,更定義了未來機場“智能+綠色”的發展方向。

T3航站樓的“智慧”,從設計階段便已深植。白云機場三期擴建BIM應用開啟大型樞紐機場智能建造行業先河,在國內大型樞紐機場率先全面應用BIM智能建造,實現全員、全區域、全專業、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適合推廣的民用運輸機場數字化設計技術體系,打造民用運輸機場數字設計示范項目,引領行業標準。設計階段,依托BIM技術精準繪出T3航站樓模型;施工階段,只需用平板電腦對照模型核驗實況,就能對施工精度、實模一致性等進行有效驗證;結算階段,通過按模計算工程量創新模式讓結算審核時間縮短50%以上;作為全國首個基于智慧機場的電子檔案項目,借助BIM智能建造,搭建民航專業工程資料管理系統,實現T3建筑檔案電子化。
基于BIM智能建造,T3航站樓綜合應用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致力于打造中國民航第一個大型數字孿生機場——實現全業務靜態可視、動態可感、數據可通、態勢可預、業務可控、決策可優。通俗而言,數字孿生真正讓機場“學會思考”:在虛擬的“數字機場”里,不僅能實時查看飛機滑行、旅客流動,還能“預知未來”——比如航班高峰期,系統能根據流量計算“最優推出時間”,有效減少延誤。
貨站的“智慧”同樣亮眼。白云機場T3航站樓投運后,東、西兩區3個數智化貨站總面積達70萬平方米,年處理能力超120萬噸。在這里,智能調度中樞有效提升復雜作業場景協同效率,國際3號貨站實現全流程自動化作業;無人牽引車、無人叉車穿梭作業,讓物流更高效、更便捷。
智慧不止于“指揮”,更在于“綠色”。作為行業領先的“三星級綠色航站樓”樣板工程,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綠色建材使用比例達70%;太陽能光伏發電、立體綠化、中水利用系統、天窗采光通風、高反射金屬屋面……每一處設計都踐行著“碳達峰碳中和”的綠色發展理念。

更值得關注的是,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多項技術為國內首創:全國首個連續著色焊接不銹鋼屋面航站樓,有效解決防水問題,提高抗風能力;全國首個采用915m間距中距跑道,在集約用地情況下實現2個獨立起飛和1組相關進近等靈活運行模式;全國首個采用172.5m跑滑間距,在滿足安全運行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跑道間用地,可節約土地159畝;全國首個采用盾構方式穿越3條運行跑道,可大幅減少不停航施工時間;全國民用機場首個裝配式道面試點,提升混凝土道面各項性能,具有較好社會經濟效益--這些創新,讓白云機場T3航站樓成為智慧機場建設的“新樣板”。
從技術創新到數字賦能,白云機場T3航站樓建設從來不是為創新而創新,而是始終堅守“技術服務于人”的初心——讓旅客出行更順暢、貨物運輸更高效、機場運行更綠色。這座“會思考的機場”,正在重新定義未來機場的模樣。

藍圖向新而行
邁向“雙一流”建設新征程
白云機場T3航站樓的投運,是里程碑,更是新起點。
展望未來,白云機場將煥發更大活力,“空中網絡”將織得更密。立足國家戰略定位及市場發展需求,白云機場全力打造全方位門戶復合型國際航空樞紐,通過優化航線網絡布局,加密國內主要城市航線,提升國內市場覆蓋密度。同時,積極拓展國際航線,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航線,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航線網絡,讓“從廣州鏈通全球”更加便捷。

貨運“底氣”也將持續增強。隨著三期貨運區投產啟用,白云機場貨站面積將從50萬平方米擴至超100萬平方米,預計2030年貨郵量可達380萬噸。“無人化、智能化、孿生化”的貨站運營模式,將助力廣州加快建設“全球效率高、成本低、極具競爭力”的國際物流中心,強化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中的優勢地位。
港產城融合發展的“文章”也將越做越大。依托白云機場,廣東機場集團積極主動實施港產城融合發展戰略,將強化產業培育和大項目謀劃,做足流量經濟、做優土地經濟、做大平臺經濟,推動產業布局再聚焦、資源再集中、模式再創新。白云機場臨空經濟區將進一步成為城市經濟增長極、產業項目聚集地、投資熱度新高地,“機場的城市”正從理念變成現實,樞紐優勢正轉化為區域發展優勢。

站在新起點,廣東機場集團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關于交通強國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緊扣省委“1310”具體部署,貫徹全省“3+4+8”運輸機場建設部署要求,以“1236”戰略體系為引領,以打造“六新”集團為目標,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提升機場建設和運營管理水平,充分發揮樞紐動力源作用,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民航產業體系,助推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和世界一流機場,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貢獻機場力量。

(本文圖片均由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提供)
當飛機從白云機場起飛,掠過“羊城花冠”飛向藍天,人們會發現:這座機場早已不只是“出發與抵達的地方”,而是嶺南意蘊與中國智慧的融合體,是廣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引擎”,更是中國樞紐、鏈通全球的重要門戶。
融灣區,向世界,喜迎四海賓朋。白云機場的新故事,才剛剛開始。(中國民航報 記者郭瑛、馮智君)(編輯;許浩存 校對:陳虹瑩 審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