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王藝超 通訊員胡波、王磊 報道:11月12日,民航航班延誤信息數據共享應用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進入試運行階段。據悉,該項目打破了機場與航空公司之間的系統壁壘,有效解決了旅客端獲取航班延誤信息“不對稱”“不同步”的問題。呼和浩特機場成為全國首個依托民航運行數據共享機制,實現與航空公司同步向旅客發布航班延誤信息的機場。
破解行業痛點:全國首個系統性航延信息共享項目應運而生
長期以來,民航領域存在航班延誤信息傳遞不及時、數據不統一、發布不同步等問題,導致旅客獲取信息不對稱,機場與航空公司間協同成本較高。為解決這一行業痛點,呼和浩特機場率先提出構建全國民航航班延誤信息數據共享應用的設想,經民航局運行監控中心采納后,在中國民用航空局第二研究所(以下簡稱“民航二所”)牽頭下組織開發。

航班延誤信息交互共享發布機制
為確保項目落地見效,今年5月19日,在民航局運行監控中心統一指導下,民航二所協同呼和浩特機場、海南航空開展專項試點工作。作為項目技術支撐的核心力量,民航二所自主研發的機場保障計劃數據服務平臺,為本項目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三方通過簽訂《機場保障計劃數據服務合作協議》,新增“航班延誤原因”數據項,統一數據標準及應用場景,構建了“航空公司提供數據—共享及服務平臺流轉數據—機場應用數據”的閉環體系。?

民航航班延誤信息數據共享應用項目試點啟動會(本文圖片均由呼和浩特機場提供)
其中,民航二所不僅承擔數據服務方的職責,對數據格式、閾值、邏輯、及時性等進行校驗,更在項目組織、平臺開發、數據搭建以及各方協同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海南航空作為試點航空公司數據提供方,將航延信息數據發送至數據共享平臺,充分落實數據源頭管控責任,確保共享數據真實、完整、及時、規范,并創新提出延誤狀態下的半點時刻動態更新機制,進一步加強協同保障,提高旅客滿意度。呼和浩特機場作為數據應用主體,負責接收“服務平臺”發送的航延信息數據并發布至機場各保障單位及相關航顯、廣播平臺,實現數據應用價值落地。?
試運行期間,為確保運行平穩過渡,機場和航空公司仍采取原人工電話傳遞航延信息模式“陪伴運行”。?
釋放多重價值:數據共享革新為智慧民航注入強勁動能?
對旅客而言,實現航延信息同步獲取后,出行將更加便捷。旅客可通過短信、機場問詢柜臺、登機口、航顯等多渠道“第一時間”知曉航班延誤信息,從“航延信息上游”有效滿足了旅客需求并提升了服務體驗。?
對行業發展而言,機場與航空公司通過打破系統邊界實現數據共享,預計可降低40%的電話協同成本及人員溝通工作量,顯著提升運營效率。同時,項目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數據共享標準和合作模式,為全國民航系統提供了寶貴經驗。
作為全國首個依托民航運行數據共享機制,實現與航空公司同步發布航延信息的機場,呼和浩特機場將與民航二所、海南航空攜手,在民航局運行監控中心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充分發揮“試點先行”作用,以打好樣、作示范為己任,持續加強與各航空公司的組織協調,升級信息技術支撐,邀請更多航空公司加入項目,不斷擴大數據共享“朋友圈”,逐步向全國機場推廣,推動實現全國民航航班延誤信息數據共享,為構建更智能、更透明、更高效、更智慧的民航服務生態奠定堅實基礎,助力推動民航行業高質量發展。(編輯:李佳洹 校對:陳虹瑩 審核: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