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航網 通訊員彭雅各 報道:當清晨第一個航班劃破天際時,一套高效、精準、安全的航班時刻運行體系正悄然支撐著民航系統的有序運轉。作為民航生產運行的“核心密碼”,航班時刻資源的配置效率和合理性不僅影響著航空公司的運營效益,更關系到國家民航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全局。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AI(人工智能)技術重塑產業格局的當下,民航局空管局運行管理中心航班時刻協調室聯合科研團隊研發的航班時刻AI大模型,以技術創新打破傳統管理壁壘,用智能決策賦能資源配置,為新時代民航發展注入了強勁科技動能,書寫了“AI+行業”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專業大模型 打造時刻管理智慧引擎
長期以來,航班時刻資源管理面臨三大難題:一是數據體量龐大,全國市場供需、航路運行狀態等數據實時更新,人工分析難以覆蓋全局;二是決策維度復雜,時刻配置需要兼顧安全冗余、市場需求、航空公司運營效率等多重因素,傳統經驗決策易出現偏差;三是響應效率不足,面對臨時任務要求或時刻調整需求,人工計算往往耗時數日,難以滿足動態管理需求。
為破解這一行業難題,時刻室秉持“通專融合”理念,錨定航班時刻管理工作的核心需求,研發了專攻民航時刻管理的專業AI大模型。該模型深度融合了大語言模型的語義理解能力和專業數據分析模型的超強算力。一方面,通過針對性訓練,讓模型“看得懂”行業術語,深度理解專業報告和行業規章;另一方面,研發多場景智能體,打通數據處理、模型計算、決策建議生成全流程,讓模型不僅“算得準”各項統計數據,更能根據計算結果,結合政策和行業實際“講得清”政策建議。
同時,時刻室將“安全”作為模型研發的底線??紤]到航班時刻數據、空管運行數據的高度敏感性,研發團隊堅持本地化部署原則,在空管局內部服務器上部署模型,嚴防數據外泄;在研制測試階段,全部使用模擬數據,確保真實敏感數據不外溢,為模型安全應用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防護墻”。
深挖場景應用 注入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過去分析一條繁忙航路的時刻配置方案,需要整合多個部門的數據,人工計算、核驗至少花費一周時間;現在借助AI大模型,5分鐘就能生成結果”。這是時刻室工作人員對模型應用效能的直觀感受,也是航班時刻AI大模型提高運行效率的生動體現。目前,該模型已深度融入民航時刻編排全場景,在安全保障、效率提高、決策支撐三大維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判。繁忙航路的運行壓力是一線運行的重要關切。過去,時刻編排多依賴歷史數據經驗,難以實時動態匹配航路流量變化。大模型投用后,這一局面得到了改變。該模型依托全國空管運行數據,研發了時刻配置影響航路壓力的預測模型,可模擬不同時刻編排方案下的流量分布趨勢,提前識別潛在運行壓力點,并及時將相關變化反饋到管制一線。
從人查手算到智能躍升。時刻資源使用情況分析和執行情況是航班時刻管理的日常核心工作。過去,工作人員需要在數十張表格中手動查詢、交叉計算,不僅耗時費力,還可能因人為操作而出現誤差。大模型上線后,通過智能體自動調用數據清洗、多維度分析模塊,實現了一鍵式查詢計算。工作人員輸入需求后,模型便能快速整合全國時刻數據,生成包含時刻使用率、航班準點率、市場情況等多維度的分析報告,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計算準確度。
從經驗判斷到數據驅動。航班時刻管理改革的核心目標之一是實現集約化管理,而這需要全面、精準的數據分析作為支撐。大模型通過整合市場供需數據、航空公司運營數據、空管運行數據,構建起多維度決策支撐體系:在時刻分配階段,模型可根據不同航空公司的航線布局、運力投入,結合市場需求熱度,提出差異化時刻配置建議,助力資源向高需求、高效率航線傾斜。特別是在識別和防范“內卷式”競爭方面,研發團隊正開展針對性研究。這一數據驅動的管理模式不僅讓時刻管理更具科學性、精準性,還為民航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撐。
以AI技術 引領智慧民航建設
當前,航班時刻AI大模型已成為時刻室日常工作的重要工具。其成功實踐不僅為行業樹立了“AI+資源配置”的標桿,更開啟了民航數字化轉型的新探索。時刻室研發團隊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以更前瞻的視野推進技術升級。一方面,持續跟蹤AI技術前沿,計劃引入多模態交互功能,讓模型支持語音指令、可視化圖表交互,進一步降低使用門檻;另一方面,推動模型與航空公司、機場等民航產業鏈上下游系統對接,構建全鏈條時刻智慧管理生態,實現從時刻配置到航班運行、旅客服務的協同優化。
從人工編排到智能決策,從經驗管理到數據驅動,航班時刻AI大模型的創新實踐不僅是民航業應對時代變革的主動作為,更是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在民航領域的生動落地。未來,隨著技術的持續迭代和應用的不斷深化,這款“智慧大腦”必將為民航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注入更多活力,推動民航業向著智慧民航的目標穩步前進。(編輯:張薇 校對:李季威 審核: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