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們招聘的同事,放下電話很失落地說‘我師弟說不打算干機務,這是想啥呢?’”多年負責春秋航空機務部門招聘的張軍平,還記得差不多半年前,自己帶隊去一所業內知名院校校招時,招聘團隊中的同事回到母校、熱情邀請相中的學弟加盟,對方卻因為對民航行業機務崗位待遇前景的擔憂而拒絕,讓他失落不已。但如今,這支招聘團隊則已信心滿滿:“我們春秋響應民航局部署,首批開展了機務薪酬改革試點,今年暑期已經方案落地。下次校招機務,見到師弟師妹就有底氣了!”改革,讓廣大機務工作者看到了讓這份事業更有吸引力的前景。
“上月收入增加30%,而改革讓人高興的不只是金錢”
“上個月收入大概增加了30%”,說起今年八月,自己在薪酬改革之后按照新方案拿到的第一次收入,春秋航空維修部的基層骨干朱曉俊和一線工程師王少波各自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得出的結論差不多。兩人分別在春秋機務系統工作了12年和4年。
今年6月10日,民航局正式啟動機務維修人員薪酬體系試點改革工作,并發布《航空公司機務維修人員薪酬推薦體系(試行)》。此次試點改革根據《關于提高機務維修人員職業滿意度的指導意見》開展,是民航局弘揚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關愛專業技術人才,扎實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進一步舉措之一。
改革的初衷,在許許多多像朱曉俊、王少波這樣的一線機務員工的切身感受中,正在得到體現。
朱曉俊大學學的是機械專業,職業理想一直是干民航,所以畢業求職毫不猶豫地選擇機務。剛工作那些年,實現夢想的快樂加上良好的職業待遇,他干得很舒心。不過近些年來,朱曉俊發現,越來越多同學和類似職場年限的同行,轉入了互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等行業,自己雖然也有按照年資、級別帶來的加薪,但幅度相當有限,比人家落下了一大截。在春秋干了十多年機務,對企業、對民航都有非常深的感情,也相信這是一個長期的朝陽行業,不過面對落差,難免會有“個人職業規劃是否選對了”的困惑。類似的,從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入職春秋機務四年之后,王少波同樣發現,大學同學中的不少人開始告別機務工作,近幾年新入職的同事里也有換了職場賽道的。

作業中的春秋機務人員
春秋作為我國民營低成本航空的領頭羊,近些年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和很多航司一樣出現“成長的煩惱”:機務人才流失率一度持續走高。企業統計顯示,自春秋航空成立以來,十多年間機務人員的年度辭職率一直在3%以下,但近幾年因為行業性的機務隊伍波動,隨之也顯著增加,2019年前后增至5%-6%。
曾多年擔任春秋航空機務部門負責人的宋鵬,對記者談到了這一情形持續下去可能帶來的人才斷層之憂:“一方面是在招聘之初,機務崗位對優秀畢業生的吸引力就顯著下降。另一方面,一個一線機務工作者,工作三四年左右,完成了公司帶教、有了不錯的初步經驗,體力精力恰是最好的狀態,但不少人在‘當打之年’要辭職了。這種情況一度越來越頻繁。而機務隊伍穩定與否,能不能招聘到、留得住優秀業務骨干,直接關系航班的運行安全和質量。”但宋鵬也理解一線同事的心境:畢業三四年,得對未來安家、生活有所考慮,要是職業待遇的前景不夠明朗,“動一動”的念頭自然會冒出來。春秋的決策管理團隊也在思考,該怎樣破題痛點。
正是在如是背景下,民航局的機務維修人員薪酬體系試點改革,為探索中的春秋提供了路徑指引,春秋因此果斷報名、成為首批試點的航空公司之一。
而在采訪中,春秋的一線機務員工們紛紛表示,改革讓人高興的不只是金錢、收入高了,更是感受到了對機務的重視,對未來的信心更足了。
“8月收到的機務簡歷數量,比之前增加了好幾倍”
圍繞此次改革試點,民航局明確指出,合理的薪酬體系是提高機務維修人員職業滿意度的核心,也是促進機務維修人員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礎。2021年8月是春秋航空一線機務人員薪酬改革方案啟動試運行之后的第一次薪酬發放,大約90%的一線員工收入,在對應其7月的工時后,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少數人的差異則大多因為各種原因的上月工時縮短。

作業中的春秋機務人員
過去,春秋的一線機務人員薪酬,主要是按照專業級別和工作年限的基礎數據,輔以部門給出的大略作業工時績效,以此定薪。這一次的收入普遍提升,由哪些維度改革而來?春秋機務和人事部門給出了回答——
6月10日民航局發布的《薪酬推薦體系》,要求根據機務維修人員在保障飛行安全中的價值、貢獻和工作特點,充分考慮工作性質、人員技能、工作時段、外界環境和企業經營狀況等因素,將薪酬體系分為基本工資、錯時激勵、環境補貼、績效考核四部分,力求體現專業技術人員的價值和貢獻。根據春秋當下實行的方案,改革后的薪酬分為基礎和工時兩大部分,前者對應《薪酬推薦體系》中的基本工資,而后者的工時收入計算,則是對應《薪酬推薦體系》中的錯時激勵、環境補貼、績效考核三大維度。
民航的首批機務薪酬試點改革工作,要求基于公司自愿、局方指導原則,以《薪酬推薦體系》為參考,按照制定具體方案、模擬核算、組織實施、效果衡量的步驟,在民航局專項工作組指導下穩步開展。圍繞改革,在局方指導下,春秋航空成立了由公司總裁王志杰掛帥,人力資源部、維修工程部等部門共同參與的改革工作小組,方案雛形于今年上半年提出后,改革工作小組隨后在春秋機務系統廣泛征求意見,進一步優化打磨;從7月開始,改革試點落地,8月根據7月的試點計算數據,發放首筆改革后的薪酬。
如今,春秋一線機務人員計算薪酬時,作業工時時長、所屬工作崗位、對應工卡、是否有夜間和連續夜間等工作時段、作業時是否有惡劣天氣、作業的安全要求如何、有否高空作業、有否進入油箱等密閉空間作業、作業是否涉及航空安全的核心部件因而責任特別重要、作業是否涉及輻射源等特殊風險……諸如此類的修正因素,都被逐一納入,對應進入措施機勵、環境補貼、績效考核等維度的不同權重。在改革后的薪酬方案中,納入修正因素參數的權重共有7項。春秋的一線機務員工上崗時都會先行電子簽名,每項作業也會依照電子工卡,確保人員、工作的數據逐一記錄,每次的工時計算結果在作業次日即可開放給員工查詢。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感受到行業主管部門和公司推進改革的真誠,春秋的機務一線員工也對此投注了熱情,在方案雛形征求意見時,紛紛建言獻策。“比如,我們給環境補貼部分設置各類惡劣天氣修正時,起初主要設想了高溫、低溫、臺風、大雨等參數,后來西北地區的員工提出,還該加上‘沙塵’,所以暑期試運行的版本里,就多了這項。”宋鵬說。
雖然剛剛完成了改革后的第一次薪酬發放,但激勵作用已經顯現。“我們常年開設的招聘網站上,今年8月收到的機務簡歷數量,比之前增加了好幾倍,求職者對機務崗位的信心,被鼓舞起來了。”春秋航空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王天和告訴記者。
“行業管理部門給春秋機務改革的支持,不僅僅在當下”
春秋航空自改革伊始,就與民航局專項工作組、民航華東地區管理局、民航上海監管局等各級行業管理部門,以及民航局飛標司、華東局維修處等機務專業直接相關的業務管理單位保持著密切互動,并通過企業內部意見征集、企業BBS等途徑,了解一線員工心聲。管理方、運行單位和一線員工心往一處想、擰成一股繩,打造改革合力。
在采訪中,春秋的決策管理團隊還特別強調:“其實,行業管理部門給春秋機務改革的支持,不僅僅在當下。”
確實,春秋之所以有底氣,首批參加薪酬改革,正因為多年來在局方支持、指導下,在機務隊伍的信息化管理、機務作業的大數據積累上,已經取得了豐碩的前期成果,從而厚積薄發、賦能改革。
事實上,作為民航局“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一項重要任務,提高機務維修人員職業滿意度不局限于規范薪酬體系,還包括規范疲勞管理、生產保障、后勤支援、獎懲制度等各方面;而春秋多年來在局方指導支持下取得的成果集中體現于此次率先改革,恰與這樣的系統推進互相呼應。

作業中的春秋機務人員
春秋航空改革中,諸多用以計算薪酬的權重,都有賴于落實電子簽名、電子工卡的前提。而從2014年9月開始,春秋航空機務系統就參加了民航局的機務作業電子簽名試點,機務人員上崗時電子簽名、為機務人員提供電子工卡、數字化記錄機務維修情況等,均已行之有年。所以改革落地之際,作為基礎環節,機務員工已經習慣了上崗時電子簽名,機務作業的流程已經實現了數據化、信息化的記錄和管理,從而能及時打通并挖掘后臺數據,便利地在信息系統里調整各種修正因素,用于推進改革。
在民航華東管理局支持下,春秋航空機務系統還已經連續9年開展了《維修工作的風險分析》科研課題。這一課題瞄準了機務維修工作中可能面臨的各類施工風險,包括了從飛機構型到器材配備、從拆裝難度到收尾測試、從檢查要求到維修人員的安全防護等要素,從多個維度突出維修工作的特點,將維修工作中可能面臨的風險充分展現;因而也能在此次改革中,用研究成果、特別是課題積累的海量前期數據,來分析、體現維修人員的真實付出和貢獻,這和民航局改革指導意見不謀而合,更能有助于精準梳理出改革方案所需的具體權重參數。
在薪酬改革被這些先行一步項目賦能的同時,改革的推進,又反過來使得春秋航空的機務作業電子化記錄、完善機務維修工作風險防控等等創新項目,獲得了更有力的推進抓手,形成良性循環,助力了企業機務領域的規范疲勞管理、生產保障、后勤支援、獎懲制度,有助于在更大范圍提高機務維修人員職業滿意度。
廣大春秋機務員工在8月的驚喜是一個開始,在初步取得良好反響的基礎上,春秋航空將在行業管理部門的部署和指導下,把目前的試點持續到年底,并根據反饋持續優化,形成正式的機務薪酬改革方案,從2022年起施行。民航的“我為群眾辦實事”,有望在這家民營低成本航空領頭羊,為廣大機務職工寫下更值得期待的篇章,創造新的行業范例。(《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錢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