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劉九陽 報道:11月22日,在2025湖南(國際)通用航空及低空經濟產業博覽會期間,國內首部系統聚焦低空基礎設施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報告——《低空基礎設施發展研究報告(2025)》正式發布。該報告由中國信息協會低空經濟分會組織編寫,旨在為我國低空經濟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參考。
《低空基礎設施發展研究報告(2025)》發布儀式(記者汪洋/攝)
該報告共分八個章節,立足于服務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全局,系統梳理了低空基礎設施的發展脈絡、技術特征與產業鏈條,深入解析其業務范疇、技術體系與政策環境,并通過典型案例與前瞻研判,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發展路徑與對策建議。報告指出,低空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關鍵領域。
報告明確,低空基礎設施是低空經濟發展的基石。低空基礎設施涵蓋綜合起降設施、飛行服務設施、補給保障設施、安全防護設施等實體要素,以及低空智能網聯系統等數字化平臺,是實現低空飛行“管得住、放得開、飛得順”的關鍵支撐。
面向“十五五”及更長遠發展,報告前瞻性提出低空基礎設施發展的八大趨勢:空域管理從粗放低效走向精細質效;基礎設施體系從孤立試點走向國家統一框架下的三級聯動;起降設施從專用稀缺走向公共化、網絡化和融合化;技術支撐從分離技術走向空天地海一體化智能融合;標準與規制從滯后碎片化走向前瞻統一與體系化;創新驅動從市場自發走向舉國體制下的產學研協同;場景應用從示范展示走向規模化、商業化與民生化;發展模式從單一建設走向與能源、信息基礎設施協同共建。
為推動構建現代化低空基礎設施體系,報告提出六大建議: 一是堅持前瞻布局,將低空基礎設施納入城鄉總體規劃頂層設計;二是強化頂層規劃,構建多場景、多主體、多層次的起降網絡;三是深化技術融合,加快構建數字化低空運行環境;四是注重新型設備應用,避免因技術落后導致重復建設;五是加強成本控制,堅持以好用為主,杜絕盲目追求“高大上”;六是創新投融資模式,充分調動社會資本,積極培育“低空+”新業態。
報告強調,低空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與社會各方協同推進。未來五年是低空基礎設施建設的戰略機遇期,應堅持“統籌規劃、標準先行、技術驅動、場景引領、全面發力”的原則,加快建設廣覆蓋、高韌性、高效率、低成本的現代低空基礎設施體系,為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低空基礎設施發展研究報告(2025)》的發布,將為各級政府制定政策、行業企業戰略布局、科研機構技術攻關提供重要參考,為推動我國低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培育新經濟增長點貢獻智慧力量。(編輯:王亞玲 校對:賈昊天 審核: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