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忘記密碼點擊注冊
登 錄
使用第三方賬號登錄
顧勝勤
原上海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民航上海中專學校校長助理),上海市教委特聘教員,《空運商務》特約撰稿人,曾經擔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高級培訓教育專家。研究方向:民航服務與管理。研究成果:《民航旅客服務心理學》《航空市場服務營銷與管理》《民航運輸地面服務教程》
隨著雷雨季節的到來,天氣原因導致的航班延誤增多,也出現了航班延誤后個別旅客毆打民航地面服務人員的事件。筆者認為,“航班延誤,服務不延時”是做好特殊時段服務的基本要求,但也要及時用法律手段維護其他旅客以及民航員工的合法權益。
航班延誤后,旅客的吃住行與退改簽是必不可少的服務。這些服務不僅是提高民航服務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保障服務質量的最后防線。機場和航空公司須提高“協同作戰”能力,提前訂好預案、做好任務分配,從而提高服務航延旅客的能力。同時,針對退改簽問題,航空公司還應盡力做到信息公開、透明,也應簡化相關手續。
對未來民用機場的建設與發展,民航局提出了“四個機場”,即平安機場、綠色機場、智慧機場、人文機場,并明確了“四個機場”之間的關系,“平安”是基本要求,“綠色”是重要內涵,“智慧”是創新動力,“人文”是根本目標。
在大數據與信息技術的推動下,新一波智能化浪潮又掀起,它沖擊社會各個領域,智能化領跑行業的發展已經成必然趨勢。面對這一浪潮的沖擊,筆者認為民航商業模式需要被重新審視,如何應對未來發展這一問題擺在民航人的面前,歷史告訴我們:不破不立,解決這一問題的前提是要重新定義民航商業模式。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正成為經濟、社會深刻變革的內在驅動力,已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聯網+APP剛剛被人們熟悉與運用,緊接著智能化的浪潮撲面而來,智能化將引領時代潮流。
目前航空公司開通機艙手機使用,提供機上WiFi只是航空公司變革的冰山一角,接下來航空公司將會充分利用“互聯網+APP”進行深化改革,使其適應時代發展要求。
民航業在運用新科技方面一直走在前頭,現在許多機場開始運用智能化來提高服務品質,例如沈陽機場運用全息技術在國內機場率先研發、應用并推廣全息影像服務大使,緊接著廣州、長沙等機場相繼推出。這些機場智能化的應用給我們帶來思考:在智能化條件下,民航機場如何抓住機遇邁向智慧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