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浩蕩,灣區浪涌。12月14日~15日,由中國民航局聯合香港特區政府民航處、香港國際航空學院舉辦的2023亞太地區創新科技及能力提升展覽會讓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匯集了來自全球民航界的目光,超過2000名注冊觀眾齊聚香江之畔,共赴科創之約。

2023亞太地區創新科技及能力提升展覽會讓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匯集了來自全球民航界的目光。
前沿產品在這里集中亮相——近60家境內外企業、研究機構及培訓機構參展,集中展示民航空管、機場、航空器運行等領域的科技創新產品。
深刻洞見在這里薈萃交融——25名業界專家學者分享真知灼見,圍繞空中航行服務、機場運行科技和人才能力提升三大主題展開的3場專家研討精彩紛呈。
合作前景在這里拓展延伸——以此次展覽會的舉辦為契機,參展單位在深化內地與香港的戰略合作、加強民航業人才合作、加強民航科創產品合作等領域達成了一系列合作成果。
正如中國民航局副局長崔曉峰在開幕儀式的致辭中所說,中國民航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開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在民航安全與應急保障、航空器適航審定、機場建設與運行以及空管系統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為中國民航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也更好促進了亞太與全球民航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這場以“凝聚創科力量,共建無縫天空”為主題的展覽會,不僅為中國民航科創產品走向世界推開了一扇窗,也為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球民航科技創新合作格局搭起了一座橋。
集中亮相的新展臺
近年來,中國民航深入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度重視創新能力提升和創新平臺建設,各單位聚焦安全能力、運行效率、服務品質、節能降碳等方向,持續推進民航科技創新工作,為民航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2023亞太地區創新科技及能力提升展覽會,為中國民航的科技創新成果搭建了一個面向全球的展示平臺。

觀眾在展覽會上了解中國民航科技創新的最新成果。
以科技創新提升安全能力。在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展臺上,LANZU-1型特性材料攔阻系統(EMAS)通過電子沙盤模型的形式進行展示,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觀看。這是中國民航大型安全設施裝備走在世界前列的產品,其行業標準被國際民航組織當作制定相關國際標準的重要參考依據。在中國民航局第二研究所展臺上重點展示的遠程塔臺系統(RMT)同樣備受關注,它以遠程監視信息替代現場目視觀察,既能為支線機場提供遠程機場管制服務,也能為大中型機場提供不可視機坪管制服務,有助于提升機場航班運行安全水平。
以科技創新提高運行效率。走近中國民航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展臺,全國民航流量管理平臺上閃爍的各種信息引起了觀眾們的好奇心。全國民航流量管理平臺作為民航三中心建設的核心項目,遵循“統一數據交換、統一平臺運行、統一時隙分配、統一工作流程”的原則,強化中央協調管理能力,實現全國范圍內的精細化運行管理。由中航材導航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與廈門航空共同研發的天樞飛行系統也在本次展覽會中亮相,在實際應用中,其計算速率已達到國內和近洋地區飛行計劃1秒~3秒制作完成、洲際飛行計劃10秒~15秒制作完成,領先于國外廠商的同類產品。
以科技創新改善服務品質。在本次展覽會上,中航信移動科技有限公司向大眾展示了 “千穰”大模型,在它的幫助下,航旅縱橫APP具備了與旅客進行多輪日常對話,提供實時、準確、全面的民航信息,通過跨模態理解實現“以文搜圖”等多方的功能。作為“中國智造”的代表性企業,同方威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將一套融合了CT、毫米波、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技術的智能安檢系統帶到了展覽會現場,該系統允許旅客在安檢時不必取出液體、電子產品等物品單獨過機,有助于改善旅客的過檢體驗。
以科技創新實現節能降碳。在本次展覽會上,多家廠商不約而同地展示了為響應“雙碳”目標而研發的新能源民航設備:中國航油自主研發的新能源底盤飛機管線加油車,實現了新能源作為動力源在機場管線加油車中的應用,填補了國內空白;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與相關企業聯合研制的高性能全電驅動機場專用消防車,攻克了全電全驅底盤傳動技術、電傳動力分配技術、多電機協同驅動技術、整車熱量控制技術等多項技術難題;威海廣泰展示了全球首臺套空側電動汽車智能充換電站,該設備解決了傳統電動空港地面設備充電樁充電時間長、車輛使用效率低、充電操作人員旁站等待時間長等技術痛點。
融合發展的新平臺
長期以來,內地與香港民航秉持創新、協調、融合、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深化拓展交流合作,特別是在推進大灣區民航融合發展、推動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本次展覽會上,在內地參展商的展板或者宣傳冊中,介紹了內地與香港民航攜手并進,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在人才培養方面,中國民航大學與香港國際航空學院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聚焦機場、空管、飛行等民航重點領域,開展航空國際化人才培訓,聯合舉辦培訓課程、研討會和進行師資交流。還于今年聯合舉辦了首屆津港學生航空夏令營。
在技術交流與合作方面,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科協等港方代表性單位在科學研究、項目合作、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合作,圍繞民航健康安全云端數據采集與監測技術、終端智能可穿戴設備研發、及個性化健康干預體系構建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合作。
在產品應用方面,北京京航安機場工程有限公司參與了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泊位引導系統、充電樁系統等工程的建設;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參與了香港國際機場UASDIS(反無人機)等項目建設工作,成為其低空預警雷達等設備和系統的供應商;中集天達控股有限公司為香港國際機場提供了包括貨站傳動設備、旅客登機橋、雙頭機坪擺渡車、雙頭醫療車等在內的一系列空港與物流設備裝備。

國外專業觀眾與國內展商工作人員進行交流。
本次展覽會也成為了進一步深化和促進內地與香港民航業的融合發展,人才融合、技術融合、市場融合的良好契機。
在展覽會期間,民航局國際合作服務中心與香港國際航空學院簽訂備忘錄,將在課程開發、海外招生、宣傳推廣、專題研究、會議展覽等方面進一步深化合作,重點圍繞面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民航專業人員培訓領域開展合作;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航處簽署《關于加強民航科學技術合作意向書》,將建立民航科學技術協作機制,在民航危險品運輸管理的政策、規章和標準制定,相關技術評估和檢測工作以及數據統計分析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分別與國泰航空有限公司和香港國際航空學院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在人才培養、人員培訓和校園招聘等方面達成了合作意向;中航材導航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與建聯工程設備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粵港澳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航空情報系統建設開展合作。
走向世界的新舞臺
促進民航在更大領域擴大開放,增創民航在國際合作和競爭上的新優勢是“十四五”期間,中國民航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發力方向。
記者在展覽會上了解到,近年來,中國民航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先后向柬埔寨、斯里蘭卡等國家援建了閃電探測系統、氣象衛星地面接收站等氣象基礎設施;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先后參與了老撾瑯勃拉邦運輸機場、尼泊爾博克拉機場的飛行程序設計工作;中國民航局第二研究所先后承擔了以尼日利亞、贊比亞、薩摩亞、剛果、安哥拉、柬埔寨等10余個國家的民航機場智慧運行領域信息化系統建設;中國民航大學開展了“中國—東盟航空人員飛行運行性能培訓”“‘一帶一路’國家機場管制及機場管理研修班”、安哥拉地勤培訓等多個援外培訓項目;中國民航飛行學院與新加坡民航局進行科研合作,為新加坡樟宜機場研制并提供了440套ADS-B車載應答器,用于機場車輛的場面監視。
“背靠祖國、聯通世界”,這是香港得天獨厚的顯著優勢。借助香港的國際化環境,通過展會的形式,搭建民航科技創新領域展示、交流、合作平臺,將中國民航優秀的技術、產品、標準推向世界,這也是舉辦本次亞太地區創新科技及能力提升展覽會的初衷之一。
為期兩天的展覽會,吸引了全球超過2000名注冊觀眾參加,與會的行業領袖與專家來自超過35個國家和地區,這充分體現了展覽會的國際化程度。


為期兩天的展覽會吸引了全球超過2000名注冊觀眾參加,與會的行業領袖與專家來自超過35個國家和地區,這充分體現了展覽會的國際化程度。
在以機場運行科技、人才能力提升和空中航行服務為主題所展開的3場專家研討中,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李郁、中國民航大學校長丁水汀以及民航數據通信公司首席科學家朱衍波與來自全球的資深專業人士進行了深入交流,并分別圍繞“空地一體化運行提升機場運行效率”“民航人才培養的理論思考與實踐經驗”以及“基于空地數據鏈的四維航跡精準運行促進亞太地區空管協同發展”的話題進行主題演講。

3場專家研討精彩紛呈。(本文圖片均由記者汪洋拍攝)
交流促發展,合作贏未來。2023亞太地區創新科技及能力提升展覽會的成功舉辦,為亞太各國乃至全球加強民航科技創新交流與合作提供了新的平臺,將為打造全球民航科技創新共同體注入新的動能。(中國民航報 記者劉韶濱)(編輯:孫文瑾 校對:王亞玲 審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