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經職業生涯的兜兜轉轉,李郁認為自己與民航是一輩子的緣分。
大學畢業后,他一直在民航湖南省管理局工作,后來改制為湖南省機場集團,工作了17年。然后被組織選調到湖南地方國企就職,在地方國企工作了近8年。再然后通過交流任職又回到了民航。
“民航貫穿了我職業生涯的前半段,我確實對民航感情很深,這種緣分應該說是一輩子的,而且我也見證了民航由弱到強,到現在高質量發展的歷程。”李郁在近期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動情地說。
從特性材料攔阻系統(EMAS)技術標準被國際民航組織(ICAO)采納的欣喜,到與中國商飛建立密切合作關系,為包括C919在內的國產民機適航審定“走出去”鋪路,再到實現全固態模擬器這項“卡脖子”技術的突破,以及應用最新技術星地融合(NTN),解決空中Wi-Fi服務價格高、網速不穩定的痛點問題,在李郁的帶領下,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近年來在民航科技創新提供“中國方案”方面,每一步都走得穩定而扎實。
在整個采訪過程中,李郁坦承,科研工作關鍵還是在人。對航科院而言,為了給全球民航提供“中國方案”,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人才培養和建設不僅針對科研創新,還有市場推廣,要把資源向優秀人才傾斜,努力營造使人才健康成長的氛圍。

圖片李郁接受中國民航報社記者采訪(記者張哈斯巴根攝)
為國產民機“走出去”鋪路
記者:今年是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10年來,航科院在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推廣中國民航標準方面作出了哪些貢獻?
李郁:自“十三五”以來,航科院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積極落實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積極推動民航領域共建“一帶一路”進程。航科院作為民航局關于加快和運行航空器國家航空安全合作領導小組的成員,整合了院內所有相關力量,對國產民機海外運行給予大力支持。我有一篇牽頭的論文——《國產民機“走出去”高質量發展戰略和關鍵問題研究》,在中交協評獎中獲得一等獎。同時,航科院也開展了國產民機“走出去”高質量發展戰略的規劃工作。在海外運行方面,我們在科研方面進行了非常詳盡和完善的論證,形成了自己的評價思路,為國務院相關部門和民航局提供了智慧方案。
從2016年開始,我們組織對“一帶一路”沿線21個國家的相關情況進行分析,主要是摸清這些國家運行我國國產民機相關的環境,提出我們自己的建議和意見,確保國產民機能夠安全可靠地“走出去”,拓展市場,得到國外民航局和市場認可等一系列工作。
記者:除了ARJ21,C919肯定也是要“走出去”的。請介紹一下航科院在這方面所做的準備工作。
李郁:對。我們現在一直在協助C919“走出去”,做一些前期工作,涉及C919的整體規劃。從我們自身角度出發的話,就是為它下一步完成歐美國家適航取證和運行優化提供一些技術支持。
記者:這個是很關鍵的一個點,就是C919歐美國家適航取證。
李郁:對。這當然是一個不那么輕松的過程,特別是目前向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取證,我們也在提供相關支持,而且不僅是技術方面的支持,我們肯定還要按照國家整體戰略部署做好自己的工作。
要逐步變成國際標準的引領者
記者:航科院的EMAS被國際民航組織納入他們的標準。請您具體談談航科院這幾年國際業務的豐碩成果。
李郁:EMAS是航科院的拳頭產品,也是克服了相當多的困難,通過我們自身的努力,不斷完善,不斷創新,這個產品已經獲得了兩項省部級一等獎。此外,我們還在不斷更新EMAS的材料,現在已經形成了2.0版的材料。同時,我們的工程經驗也越來越豐富,工程質量方面目前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完善標準,然后推廣我們的標準。
這個過程中有很多艱辛和波折,我們專門成立了EMAS標準國際化工作組,同時也協調院內外資源,專項推進這項工作。工作組在民航局機場司的帶領下,加入了國際民航組織相關工作組,積極向國際民航組織推廣中國標準、中國經驗,獲得了非常熱烈的反響。
記者:今年6月,航科院建設的國家標準創新基地通過了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評審驗收。請您具體談談航科院這方面工作開展情況。
李郁:這個基地屬于民航行業的國家標準創新基地,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標準化工作和科技創新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舉措。國家標準委總共布局了50個基地,在交通行業,目前只有我們這一個。
國家標準創新基地通過驗收,對民航行業的標準創新非常重要,目前50個基地中有34個通過了驗收。國家標準創新基地的作用體現在協同發展,后續包括制定制造業和運輸業兩業融合的相關標準。同時,我們通過標準的制定,能夠直接與國際對話,發出中國聲音,直接推廣中國標準。這將對下一步民航高質量發展以及交通強國民航新篇章建設起到非常強的支撐作用。
記者:衡量一個國家的航空業發展水平,關鍵是看它的標準能不能引領國際,能不能“走出去”進行推廣。
李郁:對。因為我們原來是執行國際標準。
記者:我們是追隨者。
李郁:現在我們要逐步變成引領者,引領者就是標準制定者。在科技創新工作中,要不斷把我們經過驗證的實例形成新的標準,向全世界進行推廣,這是很重要的。
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不易
記者:航科院科技創新成就和“走出去”推廣中國標準發展成就的取得,離不開人才隊伍建設。請您談談航科院在國際化人才儲備,包括培養方面所做的工作。
李郁:科研工作的關鍵還是在人,人才隊伍建設一直是航科院黨委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推動面向世界民航發展的國際化人才梯隊建設,是航科院目前一直在做的工作。
國際化人才梯隊建設不容易。打造這么一支人才隊伍,需要長期的過程。人才梯隊的打造,關鍵是選才、用才、育才。這幾個因素對于我們的隊伍真正形成戰斗力是非常關鍵的,需要我們打造良好的生態,要營造一種讓人才能夠舒心健康成長的氛圍。在這個氛圍的營造過程中,還有一些困難,包括市場競爭、人才流失,同時薪酬體系方面也有一些限制。航科院黨委要綜合打造這種環境,不僅是薪酬體系,關鍵還是科研資源適當向優秀人才傾斜。
人才有很多種,如科研創新人才、市場推廣人才。我們在推動標準、技術、產品和服務“走出去”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培養人才。雖說打造人才隊伍不易,但是我們很有信心,因為航科院這支隊伍的平均年齡還是比較年輕的,素質比較高。同時,航科院黨委高度重視,不斷有意識地去培養、去提升。在后續工作中,我們將在國際發展方面取得進一步的成績。航科院還有一些在國際民航組織工作過或者交流回來的人才,這些人才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記者:要做好以老帶新工作。
李郁:對。我們的想法是下一步要推動人才進入國際民航組織相關智庫機構,發出中國聲音。
填補無人機管理標準空白
記者:無人機現在也是國際民航領域的熱門話題。近期,航科院與34家單位成立了中國無人機產業創新聯盟。那么,航科院在推動無人機產業鏈健康發展方面還準備做哪些工作?
李郁:我們一直認為無人機是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舉個例子,現在發展最快的領域是無人機物流,如順豐和美團的無人機物流,去年飛行量達到了一個很驚人的數字,應該是全球領先。但是無人機飛起來以后,我們發現了很多問題,如城市場景下高密度無人機運行管控模式方面基本是空白。
記者:無人機監管很重要。
李郁:無人機物流的很多場景是在城市,特別是在大城市,所以安全性尤其重要。無人機運行,第一要看得到,第二要管得到,第三要收得回,整個過程是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但是還要制定相應規則標準,這方面現在還是空白。
我們的想法就是要建立一個產學研用以及政府監管五個方面合力協同配合的管理體系。在民航局支持下,航科院成立了中國無人機產業創新聯盟。
航科院擔任中國無人機產業創新聯盟的理事長單位,我擔任理事長。對航科院來說,我們是一個全鏈條的模式,我們從無人機試航審定階段就開始介入,是民航局授權的無人機適航審定機構。在無人機運行方面,我們開展了深入研究,包括電子圍欄、運行規則,民航局飛標司委托我們做這方面工作。在無人機管控平臺方面,我們院屬公司研發了相關產品。同時還有無人機事故調查,航科院也有豐富的經驗。對于整個無人機產業鏈條,航科院都有相關優勢,目前我們積極介入無人機產業建設的全過程。
記者:其實,對于無人機這個產業,中國也是走在世界前沿的。
李郁:對。我們制定的標準肯定是世界領先的標準,基于這種場景及其具體技術應用創新,我國是比較領先的。這也將為世界無人機產業發展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民航報 記者光琪凝 通訊員賀曉娟、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