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一周左右,全球最大的合成橡膠生產商朗盛即將迎來重要時刻。4月1日,這家德國化工企業與沙特阿美的合成橡膠合資公司ARLANXEO將正式運營。
成立ARLANXEO,是朗盛前任首席財務官常牧天(Matthias Zachert)重新回歸,出任首席執行官后提出的一攬子業務調整計劃之一。
朗盛從2014年開始尋找合作伙伴,以應對合成橡膠產品供應過剩和原材料價格變化所帶來的風險。它與沙特阿美成立了股比為50:50的合資企業,朗盛將原有的合成橡膠業務全部注入了這家新公司,而沙特石油巨頭支付12億歐元現金入股。
安迅思膠行業分析師封懿懿認為,與沙特阿美的合作,除了資金、技術方面的合作外,也為朗盛在上游原料端尋找到了突破口。
盡管朗盛打通了油田到橡膠的產業鏈,不過其仍會面臨行業供應過剩帶來的挑戰。以三元乙丙橡膠產品為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三元乙丙橡膠市場,且未來數年內的需求增速預計為5%-7%。不過國內產能的增幅則顯得更快。
來自安迅思的統計顯示,中國最初只有吉林石化的2萬噸/年產能,此后這一工廠新增了6.5萬噸/年的產能,而中石化-三井、SK和朗盛貢獻了28.5萬噸/年的新增產能。卓創資訊的分析稱,目前中國擁有每年37萬噸的三元乙丙橡膠產能,已超過本地市場30萬噸的需求。
封懿懿認為,朗盛在亞太布局的合成橡膠工廠均以中國市場為重心,但這一市場在拉動內需政策退出后增長放緩,影響到了這些生產基地的表現。
朗盛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錢明誠亦向界面新聞表示,橡膠業務仍然是朗盛最為倚重的板塊,但在今后的兩三年時間內,這項業務會持續面臨經營壓力。
2004年,拜耳集團的大部分化學品業務被剝離后成立了朗盛公司。合成橡膠是這家新公司最為重要的業務,該材料被用于制造輪胎及汽車配件,為朗盛貢獻了約40%的銷售收入。
全球橡膠市場的不景氣,讓朗盛在過去幾年備受壓力。2013年,它交出了虧損1.6億歐元的業績,這是其2005年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在此前的六年時間,歐洲汽車業銷量持續下降,使得合成橡膠行業供大于求的問題凸顯,過分依賴汽車和輪胎行業的朗盛受到很大影響,而新興市場尚不能彌補成熟市場萎縮帶來的業績下滑。
2014年4月,46歲的常牧天在上任四個月后,開始著手業務調整。該計劃的第一步便是公司瘦身,措施包括逐步裁減管理、市場及研發崗位的1000名員工,這一數量占到公司雇員總數的6%。從2017年起,朗盛每年可節省1.5億歐元的費用。
緊隨其后的是以調整產能布局為主的生產體系改革。2015年,朗盛在中國常州的三元乙丙橡膠工廠落成。這一合成橡膠生產基地的設計年產能為16萬噸,投資額2.35億歐元,是朗盛在中國的最大一筆投資。
隨著該工廠投入運營,朗盛位于德國馬爾(Marl)的三元乙丙橡膠生產基地在2015年被關停。錢明誠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出于成本考慮,公司的產能會傾向于布局在市場需求增長的地區。
在調整計劃啟動一年半后,效果開始顯現。盡管朗盛去年的銷售額同比下滑了1.3%至79億歐元,不過1.65億歐元的凈利潤相比上年增長了2.5倍。錢明誠稱,匯率利好以及全球原油價格下跌等外部因素,也對業績起到了支撐作用。
不過,與沙特阿美的合作,讓朗盛有機會從過度依賴橡膠業務的路徑中擺脫出來。通過合資公司的設立,朗盛獲得了12億歐元的現金。其中4億歐元用以減輕債務,其余資金則用于尋求并購機會。
錢明誠表示,朗盛會考慮投資一些擁有較高工藝能力的中小型企業,增加朗盛的產品范圍,建筑、汽車及水處理行業是公司考慮的方向。
對于朗盛而言,能否在非橡膠業務領域取得突破,在更大程度上決定了其調整計劃的最終結局。
本站所有信息與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網站中部分新聞、文章來源于網絡或會員供稿,如讀者對作品版權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電話:025-85303363 QQ:2402955403。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轉載本站的內容,請務必注明"來源:林中祥膠粘劑技術信息網(www.www.cnmindian.com)".
©2015 南京愛德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蘇ICP備10201337 | 技術支持:南京聯眾網絡科技有限公司